人如果一直处于成功的状态,慢慢也就麻木了,你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反倒是时常降临的失败和挫折是提醒。前几天有网友在街上偶遇了一位流浪汉,言语当中,觉得该流浪汉的谈吐不凡,便录下视频发到了网上。后来被证实该流浪汉是河南省某县的1997届的高考状元,叫常学福。状元变身流浪汉视频发到网上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那么他的履历相继曝光。当年他曾以800多的高分,满分是900分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毕业以后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地,创业几年,赚了一笔钱,却放弃了上海的公司,回老家开了个水果店,期间娶妻生子。可没过多久,妻子带着孩子离开了他。之后,他便很少与人交流,干脆关掉水果店,正式开始了流浪生活。如果说流浪是常学福在看透事实后内心自发的一种选择,那么下面的这个状元变成流浪汉的故事?却发人深省。
2006年福建建宁县高考状元考入名校后,人间蒸发了。父母十年终于在公园见到了衣衫褴褛的儿子那个曾经引以为傲的儿子如今胡子拉碴,毫无当年的义气。谁能想到从高材生到流浪汉,仅仅是因为挂科不敢回家,即便回到了家也无法回归社会。村书记提醒孩子有心结,那心结到底是什么?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原来之所以堕落,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一直成长在一个不允许失败的环境里面。小时候虽然他成绩非常优异,可是要没有考第一就会被父母责骂,他是家里的人的骄傲,是别人家的孩子,他怎么可能失败?挂科后?自觉无颜面对父母失望的目光选择了逃避,一走,就是十年,他的故事,让人惋惜。更值得我们警醒的是,生活当中很多人像他一样,面对失败会习惯性的选择退缩,除了自身原因,还与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态度和引导有关。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郭恒在28岁的时候自杀,毕业于哈佛大学的邓琳成为一名精神病患者。曾经让人骄傲的孩子在经历了小小的失败后一蹶不振,那么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他们的共同点是背后站着不允许失败的父母。
我有一位朋友,性格敏感,缺乏自信,常因为这么大的小事与家人或者同事发生冲突,所以,他的工作和恋爱都持续不了太久。一番攀谈,我了解到他的性格的渊源。小时候,做错任何一件事情,妈妈都会用最恶毒的语言骂他。小到房间地板上有头发,大到考试失利,任何错误都能让他心惊胆。他一直小心翼翼的生活,避免被骂。在邻居眼里,他是会做家务,成绩优异的好孩子。那些赞扬在他听来却性格格外刺耳,只有他自己知道活得有多么战战兢兢。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他越来越不自信。考上重点大学以后,第二年他就退学了。我无法做到完美,所以不如放弃。他说自己害怕失败,过于小心翼翼,做事情总是为首畏尾,甚至患上了严重的拖延症。他被困在完美主义里无法解脱,害怕失败,不知所措,恐惧像滚雪球般愈演愈烈,最后干脆逃避,心理瘫痪。在鸡娃的大环境下,很多父母不可避免的充满焦虑,继而,将焦虑转变成高期待影射在孩子身上。为了让孩子更快的满足期待,甚至不允许孩子失败陷入完美主义。问题是,失败一定不好吗?很多人或许对失败误解太少。
记得主持人白岩松曾经采访过一位企业家,他问对方喜欢招聘什么样的司机,企业家说,我喜欢出过车祸的司机。安松非常不解。企业家说,司机都是越老越谨慎,因为刚开车的时候,天不怕地不怕,没有经历过任何的失败,觉得一切都尽在掌握,当你自己剐了蹭了对吧?亲眼目睹甚至亲身经历过糟糕的事故,才会更加的小心谨慎,越来越知道安全驾驶的重要性。那么白岩松感慨说,人如果一直处于成功的状态,慢慢也就麻木了,你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反倒是时常降临的失败和挫折是提醒。这个道理用在孩子身上也是如此。成长的道路,很漫长,孩子也一定经历失败。我们要避免无意义的批评,并给孩子足够的信心。那么仔细想想,在我们的人生中,又有谁不曾经历失败?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然而十之一二成的成功却被看作极为重要。忽略了十有八九只是应该具备的心态和能力,这何尝不是笔墨倒置?当孩子遭遇失败,比起焦虑和责备,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
该文章来源于北京家教网:https://www.zhiyanxuan.com